网站首页 中心简介 师资力量 中心模式 新闻动态 求助基金 家长留言 在线报名 联系我们  
心连星中心模式——SCERT..
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和语言沟通
望子成龙是目的,提高孩子注意..
社交游戏初级训练项目(下)
社交游戏初级训练项目(上)
婴幼儿语言能力锻炼,家长请掌..
首页 > 新闻动态
平衡感
作者:心连星     来源: 心连星自闭症康复中心      发布于:2020/5/26     点击:1903次


由于人类的身体架构呈倒三角形,因此头重脚轻。以物理学的原理看来,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,人类是不可能站得起来的。这是经过胎内3个月的胎位变化,以及出生后经过翻身、坐、爬、攀站、走路等将近一年的发展,练习身体和地心引力间的协调,才形成所谓的平衡感。

平衡感的发展及其重要性

人类与生俱来的平衡感,使人体倒三角形的架构得以站立,平衡感不佳则会影响所有动作的灵活度。


人类的感觉有6种,视、听、嗅、味、触及平衡感。前面的五感,大家比较能了解,但平衡感到底是什么?大多只是嘴巴讲讲的名词而已。

其实,在佛学中,便经常谈到人的六根,这六根便是六感,也就是人类日常生活的6种基础。般若心经中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以及相对的六欲;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的说法,其中最难了解的“意”和“法”,其实便与平衡能力有关“意”是种综合性的感觉,掌握这种感觉,是人类意识的基础,也是一切行动的“法”则。由此可见平衡能力的重要性。

地心引力是万物众生的根

人类为什么能稳稳地站立?很少人会去探索这个冋题,只是把它当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,不重视也不去思考,因此疏忽了这个学习最重要的因素。

地球是生命存在的基础,也就是“根”,地心引力则是稳定一切事物的基础。地心引力将万事万物稳定在地球上,使人类紧紧地连系着这个根。如果少了地心引力,我们实在很难想象,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的光景。

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,人类这种身体呈倒三角形、头重脚轻的架构,依照物理定律来看,是不可能稳稳站立在地面上的。也因此死去的人,或是处在睡眠状态时都必须躺下来。就如任何材质制成的人形,如果少了支撑的平台,一样站不起来一样。所以,只有活着且有意识的人才能站得住。这种神奇的能力便是平衡感,主要功能是协调身体和地心引力,少了它人类便无法站立。当平衡感发展不健全时,就会站不好,同时还会影响到其他身体动作的灵活度。

其实,人类并非从远古时代就能站立行走的。根据资料显示,史前人类的姿态就像猿猴,能站但不稳定。而猿猴能有这样的能力也是数百万年逬化的结果。之后再经过数百万年的逬化,人类才有平稳直立的能力,因此我们称这种平衡感为“固有平衡”。

站立的重要性

人类能够平稳站立,固然是逬化的结果,但在婴幼儿期仍需要有足够的练习,来迅速建立此一能力。

母亲怀胎第五个月,胎位幵始产生变化,胎儿的头部会往下移动,完成出生时的姿态。之后将近5个月的移动中,平衡胎儿头部的器官——半规管,会发展出和地心引力协调的能力。所以,胎位不正生下来的婴儿,平衡力必然不好。

即使如此,出生后的婴儿仍需1年左右的时间,才能学会站起来走路。左右,婴儿会主动翻身,接下来便是七坐八爬,但这种以肚子为重心,头往刚出生的婴儿大约3个月左右,才能在大人的扶持下,短暂地坐立。5个月上抬高,四肢都撑起的海狗式爬行,则必须到10个月左右才会出现。通常宝宝从初次爬行发展到四肢爬行,大约需要4个月左右的时间。

一般而言,婴儿爬行的时间不够或太长,都表示他的平衡感有问题,必须小心观察。大部分不会爬行的孩子,多是因为怀孕期间胎位不正造成的。一旦孩子的平衡感不佳,也会阻碍前庭平衡的发展,进而影响日后的学习。

大脑和身体运动的关系

有些平衡感不佳的孩子,对高度反应迟钝,所以经常爬高,有些则过于敏感,对任何高度都会感到害怕。这些孩子对任何头部的姿态变化都感到紧张,因此情绪长期不安,容易以小动作或自言自语来消除心理的压力,这是他们之所以过动和多话的主因。

大脑神经体系运送高度感及速度感的情报时,由于无法良好掌握平衡感,便容易产生迷惑,以至于无法有效整理,因而产生认知困难。正常的状况下,筋肉和关节对外界的反应,由固有感觉神经体系处理,属于自律性神经功能,能使身体和地心引力随时保持协调。

但重力感失调的孩子,无法自律,大脑反而需要随时关心筋肉和关节的感觉,大脑的压力因此增加,反而造成笨手笨脚及身体无法运用自如等困难。治疗重力失调的孩子,惟一的方法是强化这方面的讯息反应,让大脑能自动掌握讯息,治疗应特别侧重前庭觉的成熟,否则错误的学习形态,将产生恶性循环。使动作不正确的情形更加严重,孩子更会因不断地受挫而产生情绪低落的后遗症。正因如此,平衡感失常的孩子,容易生气、爱哭和缺乏自信。

观察重力失衡较严重的脑性麻痹儿,发现他们无法顺利完成动作较大的运动,常会出现以下现象:

☆ 对高度特别敏感,致使大脑神经出现紧张性迷路反射,而大为惊慌或大叫。

☆ 由于前庭体系运作不良,大都讨厌仰躺,头部以下的肢体因而显得笨拙、不安。

☆ 身体运动加速时一一例如荡秋千或搭车,常会出现紧张性颈部反射,导致全身僵硬。

☆ 站立时,大脑以下的肌肉不易伸展、弯曲。

☆ 当身体的接触面不稳定的移动时一一例如乘坐电扶梯,全身也会变得僵硬,无法动弹。

情报

讯息在大脑和神经体系中运行顺畅,才能做出正确的运动计划,孩子也才能对肢体运动产生正确的认知。

通常大脑指挥身体动作的程序如下:意图→计划→运动程序编列→下达命令→传达、行动→(大脑→前运动企划区→运动区)


平衡感失调造成的行动问题

严重的平衡感失调会造成情绪不安:

☆ 登高时会极度紧张,身体屈成弓型,反应僵硬。

☆ 头部无法长时间保持正立,颈部显得僵硬,筋肉也紧绷,以至于无法安静下来,而出现过动的冋题。

☆ 头部回转或侧转时,会呈现极度紧张状态。

☆ 床铺太硬、太软、太高或太低都会无法适应,换床睡还会爬不上去。

☆ 无法运用腹部和四肢做匍匐姿态。

轻微的平衡感失调会有以下现象:

☆ 保持站立姿势或是上下楼梯时,脚尖、脚踝、腰部以及上半身经常有过度紧张的情形。

☆ 头部回转时,会感到很不舒服,所以无法做回转起身的动作。

☆ 在倾斜坡地上,常会极端恐惧而跌倒。

☆ 当体态有别于以往熟悉时,常会迷失自我的身体形象,继而出现行动掌握困难。例如,眼睛被遮住或脖子歪一边,都会造成行动迟缓,双手双脚运作不协调。

☆ 由高处跳下时,常会过度紧张。

☆ 仰躺时,做任何动作都有困难。

☆ 虽多动,运动神经并不发达,动作的准确性差。

☆ 常心烦气躁,喜欢攻击他人。

☆ 大肌肉发展不佳,以至于站无站相,坐无坐相。坐时,常会趴桌上,或以手扶额。

探索过动现象

过动大多起因于平衡感失调

过动儿大多很难静下来,经常会有注意力不集中、冲动、缺乏自制力、散漫、懒惰的征状。凡是明显有这些倾向的孩子,都被称为过动儿(hyporactive child 或 hyporknetic child)。

感觉统合大师爱尔斯博士曾经说过:“人和环境的关系,以重力(地心引力)为基本,甚至比母子关系更为原始。平衡感带给我们'重力安全保障',把我们和地球紧紧的连接起来……这是人类一切关系的基础。

当前庭体系发展不健全,筋肉张力便会不足,使人容易疲倦。因此,很难要求平衡感不良的孩子保持坐姿,他们通常很难维持举头姿势,常会趴在桌上或动来动去,这是无法控制的行为,而不是故意捣蛋……

对许多父母而言,好动的孩子最令人气馁、无助。有些父母经常会遭到老师埋怨,甚至当面被指责管教不周。其实,在面对过团的孩子时,父母常常是最无辜、最无助的。有些父母还会整天紧张兮兮地,就怕过动的孩子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,他们用尽办法却束手无策,日益加重的自责心理着实令人疲惫与憔悴。如果孩子是因为胎位不正造成的过动症,这也绝对不是父母的责任,父母不需自责或侮恨。更何况生气和伤心都解决不了冋题,只有了解与接纳才能帮助孩子,才能解决父毋的问题。

过动儿特征和学习问题

1960年以后,由于小家庭趋势及都市化家庭活动空间的急速恶化,全世界过动儿数量上升,学术上称为过动症候群。


莎非和艾伦(D.J.Safer & R.P.Allen)在1976年发表的论文中,指出过动症候群的孩子,会有以下特征。

☆ 中心特征:活动量特大。

☆ 主特征:

⑴注意力不集中(inatlenteness)

(2)学习障碍(learning impediment)

(3)行为困扰(behavior problem)

(4)不成熟(immaturity)

☆ 附属特征:

(1)冲动(implusivity)

(2)人际关系不佳(peer difficulties)

(3)缺乏自信心(low self-esteem)

康度维尔博 士(Dr.Cantuell)在 1977年的论文中,也界定多动儿有以下7种特征:

过动(hyperactivity)

注意力不集中(distract

容易冲动(impulsivity)

容易兴奋(excitability)

反社会行为(antisocial behavior)

认知学习障碍(Cognitive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)

其他情绪问题(other emontional symptions)

对过动儿的父母而言,最烦恼的便是孩子的学习问题。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位过动儿都有学习困难的情形,而且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是过动儿。

彼得主教授(J.E.peters)从1960年,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过动儿,他发现其中有不少人并无太大的学习障碍,只不过大多数的人长大后,仍有人际关系不良,甚至有反社会行为。但他也发现不论是否有学习障碍,过动儿都有脑部损伤的问题,大多数人的脑波并不正常

过动儿出现率和主要原因

史都华(M.A.Stewart)在1966年的研究报告中,针对美国小学生和中学生调查,他以89个项目来做评断,过动儿的出现几率高达4%。但依据他之后所做的大规模概略的问卷统计,全美国小学的过动儿多达5万人,约占学生群的5%。

日本的宫本实教授以5300多名小学生为样本,根据39个目观察评断,过动儿高达1.2%。

神户大学的坂本龙生教授和西冈充子教授在1978年过动儿的相关研究中,以14项评量标准,针对1344名小学生的调查发现,严重的过动儿比率高达16%。程度异常严重的也有2%。也许是基因的关系,男生的比率又高达女生的四倍半。过动儿出现学习障碍,比率则只有1/3。

大部分的过动儿,长大后情况都会明显改善,依史都华教授的追踪,5年以后,在45个过动儿里头,完全没改善的只占14位,其中有5人几乎完全正常。但是却有半数以上,因为早年的过动现象,而形成学习困难、成绩落后、缺乏耐心、容易生气等问题,更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长大后,仍十分缺乏信心。

温德儿夫妇(PH.Wender)在1978年出版的《过动儿〉(Hy-peractive Children) 一书中,也指出过动儿到了青春期,过动和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大多有明显改善,但学习障碍、反社会倾向及缺乏自信等毛病却相当严重。

坂本龙生教授更发现,过动儿的学习困难和情绪问题大多和智商没有关系,甚至有不少过动儿的智商相当高,却仍然产生学习困难和情绪低落的问题。不过,大部分的研究也显示,过动的孩子越早发现,彻底治愈的可能性也越高,日后学习和情绪问题也越少。过动的原因,依研究结果发现大多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。

脑功能受损的过动现象

巴克斯(H.F.Borks)博士在1960年的研究报吿中指出,56%以上的过动儿,都有脑波极端不正常的情形。

温徳儿夫妇的研究则指出,脑部受损的孩子常有过动现象,而大部分过动儿都有脑部损伤的问题,不过,普遍都只是轻微的损伤。也有不少研究报告指出,脑性麻痹以及各式病症引起的脑部损坏,如生产时缺氧、高烧后遗症、脑炎后遗症等,这些病症的确会造成注意力散漫和乱动的现象。

脑机能发展不全

谢尔威兹(G.A.Shaywiaz)教授的研究指出,过动儿至少有一半以上,有脑机能发展不全的现象,特别是脑干方面的组织和功能大多有问题,怀孕期的胎位不正,出生后又缺乏爬行的幼儿,情况最为严重。

遗传因素

莫里逊(T.R.Morrison)在1971年所做的研究显示,过动儿中有20%左右,双亲之一在小时候的确有过动的现象,这显示动儿与遗传的神经体系确实有一定的联系。

精神迟滞

有些触觉敏感和防御过强的孩子,由于长期紧张与焦虑,也会有注意力不篥中,容易兴奋及多动的现象,这大多源自于天的习惯。

自闭症引发的过动

自闭症的孩子大多有严重的脑机能发展不全和精神迟滞的问题,身体对刺激的反应也明显不佳,身体动作大多不灵活,四肢无法顺畅运作,大多具有过动的倾向。

其他例如铅中毒、低血糖症、食物中毒等,也都会引起过动现象,由于原因甚多,必须详细观察、追踪,以找出正确原因,再给予有效治疗。





[关闭] [打印]
  上一篇:孤独症患者社交及游戏训练 下一篇:社交游戏基础训练项目(上)  
CopyRight(R) 2013 深圳心连星儿童发展中心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网址:www.szxlx.com.cn
地址:深圳市横岗地铁D出口(横岗大厦),志健广场旁,四联路17号二楼    电话 :15118067735     技术支持:迅美